A CV in Chinese language, by an Italian student
我叫 XXXX XXXX 1986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农村,就是这个相对闭塞的小村庄,在我的生命之初,潜在的把奉献地精神注入到我的思想中。
在我的老家,村民们一起耕种,交换劳动成果,共同分担痛苦和分享喜悦。这里不存在利己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农村把这些淳朴的价值观念根植于每一代人心中: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受着这些质朴的观念的影响,他们眼里没有什么狭隘的国家概念。他们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看到任何人快要活不下去时,不管是战友还是“敌人”,他们都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我的父母这一辈,虽然他们有很好的工作,赚的钱很多,但依然省吃俭用,作为农村人,他们一直觉得浪费是一种罪孽。他们把花钱购买奢侈品视作是一种浪费,他们常说“人与人本该是平等的,但生活状况却完全不一样。有的人可以满足生活的需求,有的人却还不能,既然我们满足了生活的必须,就该用剩下的钱去帮助别人也满足需要。”
受着家乡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除了爱人之心以外,农村的生活还教会我热爱大自然,尊重土地,也教会我如何种地和与动物相处。我很早就爱上了大自然,直到高中时,我还一边学习,一边在农村干活。
我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祖孙三代同桌进餐,我听长辈们谈话,从他们的谈话中获得帮助,这成了我的习惯,这个习惯,也让我在多年后做志愿者的工作时,有良好的沟通方式:一直尊重长辈的想法,同时也善于听取别人的的意见。
我的父母喜欢开阔视野,在我小时,常带我去各地旅游,后来,为了培养我的独立能力,就让我单独旅行。在旅行中,我开始认识每个国家的文化,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因为我觉得世界的财富来自于各国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从来不判断各种文化优劣,从来不对别国的文化抱有偏见,这就使我总能很快进入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很容易与当地人产生共鸣。在旅行中,每到一个国家,我都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这让人们缩小和我的距离感,可以方便我和更多的人交流,从而让我更深入地探索另一种文化。
在高中,我学习导演专业,在这个专业里,老师教给我拍摄电影时如何统筹、处理整体与部分、把握全局与抓住细节、用创造力解决问题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帮我在毕业时完成了优秀的纪录片,同时,更培养了我的分析能力和做事情的条理性,让我在后来的志愿工作中常常能另辟蹊径,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因为我一直拼命学习,所以,我在高一时就作为交换生去了法国学习,后来又在高四获得奖学金去了爱尔兰留学,在这期间的每个假期,我都被送到英国学习英文,在高中的频繁的留学经历中,我获得了更深入学习语言的机会,让我可以流利地说英语和法语。
虽然我曾去过很多地方,但还从没到过亚洲,这片大洋彼岸的土地一直让我感到神秘,而中国更是给我特殊的感受,我一面觉得它遥远一面又觉得它亲近,相隔大洋彼岸的距离是真的遥远,而亲近是我的切身感受。在意大利有很多中国人,他们互相帮助,这和我的老家的生活很像。同时,中国人的勤奋、谨慎也一直感染着我,我对他们感到好奇,特别想了解他们,在和华侨们聊到中国时,能看到他们眼里闪着光彩,一种热爱祖国的美丽光彩,虽然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但中国人给我的感受尤为强烈,当我在罗马的中国城旅游时,我更被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所吸引,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种吸引和好奇让我在上La Sapienza大学时,坚定地选择了东方学院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专业,同时,我还兼修了日本语言和文化专业。
在大学,我开始特别努力地学习汉语,在大一时,我获得了一次来中国学习的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2个月,我一到中国就爱上了这里,每天,任何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不停地在中国获得知识,我太渴望在两个月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可学得越多,我好奇的就越多,想知道的就越多,两个月的时间很容易就过去,为了能再来中国,回国后我开始更加废寝忘食地学习,终于,大三的时候,我又获得了来北外学习一学期的奖学金。在北外学习的时光,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特别是加深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在大学开设的历史课上,老师教给我关于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知识,打开了我了解中国历史的大门,可是因为年代太远,学习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时书上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的介绍,但我觉得这段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伊始,必须弄个明白。于是,在北外的这一学期里,虽然我还在中国各地旅游,但并不是随便看看,而是有目的的旅游,我去了西安,也参观了很多博物馆,查阅了关于不少青铜器的资料,也第一次看到了毛公鼎,史墙盘,我佩服中国人如此智慧地把艺术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最后,我获得了大量的关于青铜器的资料,写了《周代青铜器刻文的历史意义》的毕业论文,这个论文也使我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同时,整个论文的创作过程也培养了我提取、分析、处理、总结材料的能力,更激发了我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在罗马读本科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力量难以帮助到成千上万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我加入了NGO,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2006年,我开始在意大利的国内非政府组织 IL TETTO工作,在这里我了解到了NGO的日常工作流程,锻炼了协调与其他NGO共同开展工作的能力和与政府沟通的能力,还学习到了从策划到开展一个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从各个NGO的关系网中互相帮助;在这里我更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做事有恒心,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此外,NGO还培养了我处理事情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 NGO IL TETTO工作的过程中,我对人际关系,不同文化交往兴趣渐浓,为了培养国际能力,给自己创造更大的挑战,于是,2007年,在国际非政府组织 Chiamalafricafano挑选去国外志愿工作时我报了名,12月,经过他们的层层筛选,我被派往肯尼亚开展国外志愿工作。在这里我接受了NGO的更加系统的培训,了解到了国外志愿工作的运作模式,肯尼亚的志愿工作也培养了我的可塑性,和主动适应能力和尊重与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这些能力使我如鱼得水,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在肯尼亚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同伴们一起推行了艾滋病援助计划,救助流浪儿童计划,无偿投资计划,互帮互助计划等,在实施各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我更真切到感到了肯尼亚落后的经济水平,意识到世界贫富差距的鸿沟,我对此感到震撼,同时,也体会到生活中微小细节的价值。
2009年,随着我对非政府组织工作了解的日渐成熟,我开始成为另一个非营利组织freedom to choose的会员,在这个机构的工作,我用“双赢”的思想为组织筹款,也培养了口才,帮我增强了沟通能力。
在罗马大学毕业以后,我开始深造我的各种语言能力,首先,我去了伦敦进修我的英语,同时,我也在SOAS的孔子学院学习高级汉语,3个月后,我又去了巴黎深造法语,2个月后,
我来到了北京,开始在语言大学学习,直到现在。在语言大学,我先在速成学院进修了一学期汉语,由于成绩不错,我得了优秀学生的称号,第二学期,学校鉴于我的汉语水平较高,老师推荐去进修学院学习高级的课程,在高级的课程中,我学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课,对东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完成了《郑和——中国文化的使者》这篇论文。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在北京的志愿者生活,我同时在晨露国际非盈利组织和儿童才艺行动两个组织当志愿者,我加入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切实的志愿行动,而且也因为他们一直和中国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得到中国政府的巨大支持,特别是晨露国际组织还曾获得过中国政府授予的中华慈善奖,保持和当地政府的良好沟通,这让我觉得他们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组织,通过在这两个组织工作的经历,也使我更加深了对中国志愿工作的了解。
经过了3年的汉语本科学习,和2年的中国留学经历,现在,我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也有了一些很好的中国朋友,我很希望成为中国凝聚力的一部分。显然,中国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用我所学的架起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的桥梁。然而,虽然我曾经有过一些志愿的经历,但我感觉到:我在做这些志愿服务时一直都是凭着我的经验和语言能力的帮助才完成的。我想,如果我要把志愿服务看做是我一生的事业,我就必须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所以,我现在申请国际发展的研究生继续学习。同时,我申请来清华大学学习,原因一:在我的受教育经历里一直有人不断跟我介绍清华大学的特别一流的教育水平,这使我喜欢清华大学;原因二:我知道清华大学是优秀的大学,在这里走出了很多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人,这让我很佩服清华大学;原因三:清华大学有丰富的国际环境,这让我非常的想加入清华,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最后,希望清华大学接受我,清华大学的教授导师指导我,让我这簇小火焰在这里变成熊熊烈火,尽我微薄之力给更多人带来温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